国开联官网 > 报告 > 公共服务

军民融合投资价值与未来趋势报告 2024

国开联 2024.01.05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构成军民融合的两大产业模式,前者指军用技术民用化,后者指民营资本参与军工研发生产。2015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军民融合由规划阶段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续会有系列配套政策出台,军民融合2.0大时代来临。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下,民营企业比成熟的大型国企有着更高的成长空间,融合级别会逐步提升。未来我国将重点拓展民参军的层次和范围,明确提出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培育民参军的龙头企业。而新技术的应用是军民融合市场的主要机会,如在国防信息化领域,发达国家80%的国家军工信息化建设来自于民营企业,随着中国军工产业的不断深入和升级,信息化将成为军民融合突破口,预计到2025年,国防信息化开支可能会达到2513亿元,占国防装备的40%,其中核心领域有望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未来有望出现500~1000亿市值的民营军工集团。 

 

军民融合   投资价值与未来趋势报告 2024 

 

 

        RMB 15800

限时价格  RMB 12800

订购电话  0755 8324 7679

 

 

交付成果:

纸质印刷版 + 电子版

含增值税发票

 

 

订购流程:

1、签署订购协议

2、对公账户付款

3、实时更新数据

4、交付报告及发票

# 接受内容定制服务 #

 

 

加微信咨询订购

 

总体内容框架

 

前言 / 结论概要

第一篇 行业概述

第二篇 政策环境

第三篇 产业现状

第四篇 资本风向

第五篇 产业模式

第六篇 市场格局

第七篇 龙头企业

第八篇 未来趋势

 

 

第一篇 行业概述

 

——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我国军民融合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两大产业模式,覆盖以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为代表的六大产业。

发展和安全是国家两大战略使命,富国与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战略基石,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

——

一、军工行业相关概述

(一)行业定义

(二)市场主体

(三)细分类别

1、核工业

2、航空工业

3、航天工业

4、船舶工业

5、兵器工业

6、信息电子

(四)重要作用

二、军民融合相关概述

(一)基本定义

1、军转民

2、民参军

(二)产业分类

1、军转民产业类别

2、民参军产业类别

(三)发展范围

1、军民技术融合

2、军民企业融合

3、军民需求融合

4、军民制度融合

(四)战略意义

 

第二篇 政策环境

——

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国家鼓励和政策支持下许多民营企业加入军工配套体系,打破了军工的封闭环境,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为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总体来看,中国军工综合实力还是落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军队对军备品的需求增加,量产及生产制造方式方面还存在可上升空间。同时随着我国军工混改的深入推进,引入外部民营资本,盘活军工企业原有固定资产,多元投资主体格局将是军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

 

一、政策环境

(一)政策汇总

(二)政策解读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2、《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

3、《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4、《“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

5、《“十三五”期间推进军事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

6、《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

(三)政策准入

1、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

2、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3、技术标准规范

……

二、权威洞察

(一)政府高官

1、中央军民融合办法制建设工作组成员、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专家宋善秋

2、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孙忠慧

3、深圳警备区原副政委程法敏

……

(二)企业家代表

1、绵阳赛恩新能源的刘昆明

2、深圳国际招标公司董事长孙强

3、中安国通总经理潘世丰

……

(三)专家学者代表

1、中国(绵阳)科技城工研院副院长张方宇

2、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院长唐永健

3、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院士

……

 

 

第三篇 产业现状

——

在全球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国防预算不断增加,但我国国防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较低,显著低于美、俄等世界军事强国以及印度、越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当前我国居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合作机制已较为成熟,军民融合混合改革进程也不断在加快,军工集团积极推进资本运作,设立专项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科研院所改制等方式已经成为混改重要环节。随着国家调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民参军将得到全方位深化。

——

 

一、全球军民融合发展综述

(一)发展动因

(二)发展特点

(三)技术成果

(四)代表国家

1、美国

2、欧洲

3、日本

4、印度

5、俄罗斯

6、以色列

(五)典型模式

1、“军民一体化”模式

2、“以民掩护军”模式

3、“以军带民”模式

……

(六)经验借鉴

二、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综述

(一)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

1、混改发展历程

2、混改试点推进

3、混改深度发展

(二)总体概况

(三)合作主体

1、军事机构

2、军队

3、政府部门

4、军工企业

5、民营企业

(四)融合方式

1、军、民资本互动

2、军、民联合研发

3、直接输出或引进系统级能力与产品

4、内部新研技术实现转化和输出

5、转化和输出已有专业技术

6、互用优质资产或设备

7、提供配套的物资与产品

(五)发展模式

1、体制融合

2、机制融合

3、法制融合

4、资源融合

三、军民融合产业PPP合作机制

(一)军民融合SWOT分析

(二)军民融合PPP合作分析

(三)军民PPP合作方案设计

(四)军民企业PPP合作构架

(五)军民PPP合作模式选取

四、标准化工作军民融合建设和发展

(一)融合内涵

(二)融合作用

(三)融合现状

(四)融合问题

(五)融合措施

五、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案例

(一)做好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二)打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通道

(三)构建军民融合发展长效机制

……

 

第四篇 资本风向

 

——

近年来,地方军民融合发展正在提速,四川、上海、陕西多地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同时市场投融资事件频繁,并购事件频频,金额达数百亿,涉及企业500多家,受资本市场关注度高。

通过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模式,立足于我国军事工业发展现状,民营企业可以从生产经营、管理经营、资产经营等3个方面参与国防工业投资,但同时也面临一级市场泡沫、信息不对称风险大、产业融资存在障碍等风险。

——

 

一、总体情况

(一)募资情况

(二)投资情况

(三)并购情况

(四)退出情况

二、“民参军”投资模式

(一)生产经营

(二)管理经营

(三)投资经营

三、军民融合投资风险

(一)一级市场存在泡沫

(二)行业投资成本前置

(三)军工改革动力不足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大

(五)产业融资存在障碍

四、重大并购事件

(一)合众思壮并购美国 Hemisphere(半球)公司

(二)山河智能收购AVMAX公司100股权

(三)天银机电收购神州飞航

……

五、重点案例

(一)山东建立首支军民融合产业基金

(二)丰年资本投资昌力科技实现共赢

(三)达麟资产成功助力翼辉信息

……

 

第五篇 产业模式

 

——

军民融合产业主要有军转民和民参军军两种产业模式,军转民是主流模式,而民参军正处于由初步发展向深度融合过度的阶段,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凑。但受到国家制度及保密措施的要求限制,民营企业在军工行业的发展仍然被局限。

——

 

一、军转民

(一)发展概况

1、国外军转民发展

2、军转民推荐目录

3、专利军转民进展

4、军转民重点领域

5、军转民技术评价

6、军转民发展对策

(二)企业发展

1、军转民企业分析

2、军转民企业发展困境

3、军转民企业发展对策

(三)军用技术转民用市场化分析

1、市场化发展内涵

2、市场化转换途径

3、市场化存在问题

4、推进市场化建议

(四)代表案例

1、国外案例

2、国内案例

二、民参军

(一)发展现状

1、民参军发展意义

2、社会资本入市机遇

3、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5、民品产值规模

6、未来发展方向

(二)发展模式

1、政府主推模式

2、产业集群带动模式

3、科技城模式

4、大企业引领模式

5……

(三)主要问题

1、准入程序较繁琐

2、需求信息不对称

3、民企待遇不平等

4、产权保护不到位

5、技术标准不接轨

(四)发展对策

1、优化资质审查程序

2、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3、完善企业发展政策

4、完善军工行业规范

……

 

第六篇 市场格局

——

军转民领域呈现市场集中度较高,民参军领域由于参与的领域有限,主要涉及军工装备部分元件或外围设备的制造,集中于前端材料生产或后续维修业务,对于完整的核心的军事装备技术仍然难以获取,尚不能满足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市场空间还有待提升。

从细分市场领域来看,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工业、核工业等行业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北斗导航、无人机、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前景非常广阔。

——

 

一、产业类别

(一)军转民

(二)民参军

1、发展现状(围绕市场规模、企业数量、许可审批获得情况、涉及领域展开)

2、发展进程

3、产品结构

4、市场格局

5、未来前景

二、细分领域市场

(一)航天工业军民融合

1、发展现状

2、主要成果(围绕产业、平台、系统、工程等维度展开)

3、市场格局

4、商业航天发展

5、发展前景

(二)航空工业军民融合

1、发展现状(围绕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等维度展开)

2、重点领域(包括发动机、军事物流、航空投送等领域)

3、市场格局

4、发展前景

(三)船舶工业军民融合

1、发展现状

2、发展特征(围绕产品结构、成本、产业集中度、技术研发等维度展开)

3、市场格局

4、主要优势

5、面临问题

6、发展前景

(四)电子信息工业军民融合

1、发展现状(围绕产值规模、行业规模效益、行业投资规模展开)

2、市场格局(包括市场格局、区域格局等)

3、信息化建设措施

4、发展前景

(五)核工业

1、发展现状(围绕产业规模、国家发展策略等展开)

2、市场格局

3、发展前景

(六)战略新兴产业

1、北斗导航

2、新材料

3、无人机

……

 

 

 

第七篇 龙头企业

 

——

报告共筛选出11家科研服务类机构、5家国资企业和6家民营企业,分析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为辅,覆盖我国军转民和民参军的主要龙头企业。

研究维度包括:

- 战略定位

- 主营业务

- 商业模式

- 核心优势

- 情报动向

……

——

 

一、国资企业

(一)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公司简介

2、战略定位

3、主营业务

4、商业模式

5、核心优势

6、情报动向

(二)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维度同上)

(三)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航航空电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五)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三、民营企业

(一)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

(二)西安晨曦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五)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六)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篇 未来趋势

 

——

“军工+大数据”一直是未来战争被关注的方向,信息技术不仅能提升传统兵器装备的作战性能,其本身也是可以直接进行作战攻防的武器,随着5G实诚的爆发,军工装备信息化需求上升。

同时智能机、智能化武器装备和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对军事装备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作用,也必将对未来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重大影响,未来军事无人化或将成为大趋势。

——

 

一、总体趋势

(一)军事工业发展趋势

(二)军民融合整体趋势

二、细分市场趋势

(一)航空发动机军民融合趋势

(二)5G通信系统军民融合趋势

(三)核工业军民融合趋势

(四)北斗导航产业军民融合趋势

(五)集成电路产业军民融合趋势

(六)人工智能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应用趋势

三、技术转化趋势

(一)军民融合技术趋势

(二)军民两用技术趋势

 

  录 图表目录

图表1 中国军费开支及增长幅度

图表2 全球军费变化趋势

图表3 全球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及占GDP比重

图表4 全球军费分布情况

图表5 中国军工发展阶段示意图

图表6 军工行业分类明细

图表7 军民融合相关政策

图表8 2017-2019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整理

图表9 2013-2019年军工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图表

图表10 2019年行业新募集资金地域分布

图表11 2016年至2019年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设立情况

图表12 中、美、日三国军用飞机数量对比(架)

……

图表20 2011-2017年中国核发电量及增速

图表21 2011-2017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

图表22 2011-2017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

图表23 2011-201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情况

图表24 2011-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数量及增速

图表25 军民融合范围层次、限制及发展策略

……

图表30 民参军涉及领域

图表31 各产品结构层次民企参与数量

图表32  2018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情况

图表33 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军工行业分类

图表34 武器装备采购需求趋势及预测图

 

图表40 国防工业基础军民融合边界确定

图表41 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批次一览表

图表42 军民融合产业代表企业

图表43 中国军工系统产品收入结构

……

更多图表:略。

 

声 明

该报告系国开联原创著作,国开联对该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报告目录未经国开联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复制、转载。同时,国开联从未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若需购买报告请直接拨打本站电话联系。

 

订购电话:0755-8324 7679159 1986 0729

  

添加微信咨询订购:

报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