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重大会议通稿

内蒙古乌海:打破“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

国开联 2015.03.04

乌海因煤而生、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天然的资源优势曾给予了乌海人充足的发展“资本”,但也承受了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近年来,乌海依托主体资源提前全面转型,加快了国家级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钢铁特色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10多年前,乌海市城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焦化和炼铁企业,煤烟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点天灯”。每到夜晚,城区周边火光通明,这让乌海一度被国家环保部和国家监察部列入挂牌督办城市。痛定思痛,乌海发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喊声,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该市以高于国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将100万吨以下焦化、60万吨以下洗煤、30万吨以下煤矿企业全部关停,共有1560多户重污染企业被淘汰。同时,以高于国家产业准入门槛审批项目标准,鼓励洗煤、焦化、电石、氯碱、建材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该市下狠心向污染企业“开刀”,尽管当时财政收入减少了,但也使“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十五”期间增长了4倍,单位GDP能耗较“十五”末下降了29%。 这一切所带来的变化是环境的改善。据环保监测数据显示,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连续3年达到295天,比2005年的87天增加了208天。

煤炭是乌海市的主要资源,经过50多年的开发,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储量,足够支持未来40年或更长时间的资源利用。但正值壮年的乌海,已开始提早谋划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寻找产业的多元支撑。作为资源型城市,该市在经济转型中并没有放弃资源这个优势,而是依托资源,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资源效益,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乌海市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加快了国家级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目前已有百万吨级煤焦化企业18家,焦炭产能1800万吨,具备煤焦油深加工能力60万吨;氯碱化工PVC产能达120万吨,占全国电石法PVC生产的八分之一,深加工能力12万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无论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设施,还是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乌海市以原煤为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原煤送到洗煤厂洗出精煤,精煤炼出焦炭,焦炭用于炼铁,炼铁产生的矿渣和尾矿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洗煤厂还分离出煤矸石,煤矸石送到火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与水泥合成新原料送到砌块砖厂制造建材砖;焦化厂产生的煤气用作烧结厂、玻璃厂的燃料及煤气制天然气原料。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物质能量梯次利用和闭路循环,既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资源,实现了清洁生产

为了解决好焦炉煤气的利用,又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去年底已实现液化,结束了乌海焦炉煤气20多年的冲天排放历史。而且,在生产液化天然气过程中,还分离出氢气、氮气、氯气和尿素等化工原料。为了解决氯碱化工废酸、废碱利用,先后引进了恒业成有机硅、利康生物、海欣环保、腾龙生物等项目,不但解决了废液、废水、废气的排放,还衍生出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等新兴产业。

通过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使得全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多年的80%以上,下降到38%;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同时,以陕汽天然气重卡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成功机械、冀东专用车改造、唐山神州机械等围绕汽车制造业的近20个配套项目正在建设。此外,乌海市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业已连续2年占税收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新的绿色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改革开放相结合,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多年来,乌海市按照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来,已开始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得以打破,发展瓶颈正逐步突破,支柱产业多元支撑的产业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今后,乌海市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国开联产业规划院  实习编辑:王楠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