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数字经济

大数据将致公民隐私遭侵犯

国开联 2015.03.04

大数据的概念与应用,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流行而日渐普及,尤其在影视制作、设计、游戏、音乐、艺术品市场等领域的表现颇为活跃,一些人甚至开始相信,大数据将在文化艺术领域创造时代奇迹。实际上,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反思与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

 

2008年以前,没有人听说过大数据,如今,人们对大数据的狂热就像野火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有关大数据的早期炒作被认为主要始自一些知名咨询公司、大型软件供应商和硬件卖家。媒体对大数据铺天盖地的宣传迅速将该词普及,一大批企业开始认为:如果不使用大数据,他们一定会走向失败。为了存储海量的数据,特殊服务器成为必要,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财力。

 

存储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人力来管理这些数据。为了访问数据,企业又需要购买能实现这一目的的软件。当然,为了使用这些软件,企业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雇佣专业的数据科学家来分析数据。但是当人们平静下来,回归理性,关注的焦点将从大数据存储、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访问软件等方面回到正轨。从看似不相关的数据中识别有意义的发现,为高层管理者的商业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将成为大数据使用者的必备能力。

 

大数据在越来越多的文化领域发挥作用,影视剧制作、设计、游戏开发、广告投放等许多原本依靠创意获得发展的行业,开始依赖大数据定位产品。比如,通过对游戏费用等指标展开大数据分析,游戏公司的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只需创建新级别的脚本、添加新挑战、创造新图形和声音元素,游戏设计师则根据数据分析,通过添加游戏要素,完成整个游戏的设计和更新。然而,大数据的运用所达到的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商业结果,文化艺术的引领性、创造性特征则被忽略。

 

互联网电视剧《纸牌屋》成为人们在文化领域引入大数据技术的成功案例,大数据应用几乎贯穿了该剧制作、发行和营销等所有环节。技术固然重要,但它代替不了艺术家。事实上,大数据在催生一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被认为正在扼杀创造力——原本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从业者被大数据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与技术手段束缚,以“满意”而非“惊喜”的消费体验为目标,这很可能使行业逐渐丧失活力。

 

51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长达85页的报告,阐述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报告认为,大数据技术为美国经济、人民的健康和教育、国家安全、能源利用率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报告也揭露了大数据为美国社会带来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隐私问题。报告称,随着存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不断下降,再加上摄像头、传感器等数据来源的增多,引发了一些严重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正存储公民个人隐私,如旅行、购物和浏览网页的偏好。

 

大数据分析的潜在结果会导致长期以来的公民权利受到侵蚀,体现在住房、信贷、就业、健康、教育和消费者市场等领域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甚至是破坏。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暴露程度是空前的无论是通过告知、获得当事人许可、模糊化或是匿名化,都无法使个人隐私在大数据环境下得到有效的保护。

 

来源:国开联产业研究院  编辑:Jessi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