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生命健康

养老与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成众险企布局重点

国开联 2015.03.04

从自建健康管理中心、筹建医疗中心到与海外医院进行战略合作、从牵手传统医院到布局移动医疗平台,抢占并打通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的每一公里,正在成为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路资本的“新动向”。

继中国平安、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后,一家大型保险集团公司正在规划通过创新合作形式牵手医院,借此进入医疗健康产业。这只是保险公司布局医疗健康产业诸多尝试的冰山一角,而中国太保、合众人寿、华夏保险等更多保险公司也在摩拳擦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居民的养老、健康需求日益凸显。813日公布的“新国十条”勾勒出的行业发展新蓝图中提到,至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将达到3500/人。而养老和健康成为未来撬动保险需求的两大重要支点。

养、医难分家,保险公司介入养老、健康、医疗领域,将大大延伸保险公司的产业链,利于整合资源,并反哺保险主业。但针对健康医疗产业的投资进度及其收益,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也因此增加了很多保险业自身难以驾驭的力量难以回避。

平安一款在线问诊类健康医疗APP低调上线,介入今年以来持续升温的移动医疗市场;与此同时,在深圳位于福田区政府物业路灯大厦处,中国平安参与筹建的名医医疗中心正在筹备中,这是深圳面向全社会开放医疗市场,引进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的“三名工程”之一。

平安集团目前已与3000多家联盟医院、体检中心、国外健康监测机构等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健康管理系统。曾在龙岗医院建设中铩羽而归的平安正在卷土重来。在平安“医食住行玩”五大门户战略中,“医”被放在了首位。关于平安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布局策略仍难窥全貌。不过,从目前披露的信息上可以看出,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医药健康市场是平安保险的焦点,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健康产业链。

过去几个月以来,保、医跨行业“联姻”和合作的消息频频爆出,保险资本参与医疗健康领域开始呈现潮涌之势。确定了“医养融合”战略的泰康人寿,围绕其“三甲医院临床诊疗+社区配建二级康复医院+CCRC持续关爱养老社区”的三层次医养服务体系,泰康人寿与霍普金斯等全球顶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牵手挂号网推出“医者无忧”保障计划,大举布局养老社区之时也在大手笔抢占健康服务资源。

正在建设养老社区的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郑韫瑜表示,公司已经酝酿在西南地区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太保养老院定点输送专业医护人员,未来不排除会以特许经营等方式与医院展开合作。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粤园体验馆揭幕仪式上透露:“我们在做养老社区的过程中发现,养老和医疗是分不开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在整体医疗中占比越来越高,小部分的老年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支出。所以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进军医疗产业。医疗产业有制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大块。泰康作为人寿保险公司,我们更多侧重医疗保险、实体医院和健康服务这三个领域。”

作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交银康联人寿也在近期和移动健康医疗平台“健康微能量”展开战略合作,在原有的移动健康管理平台上增加了预约、分诊咨询、推荐医院和医疗专家等服务。

交银康联人寿总裁张宏良认为,中国下一个十年改革的制度红利,很大程度上会在公共事业上。公司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对趋势的把握,参与健康和养老产业更多是战略考量。他说,下一步,交银康联拟探索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联合专业机构成立养老健康服务公司。

华夏保险董事长李飞也公开表示,未来公司将积极把握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保险“新国十条”的政策机遇,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深耕健康养老产业链。公司计划筹建健康险、养老险专业公司。未来,两个专业公司将聚焦健康养老服务业与公司业务的融合,将健康养老产业列入重点投资领域,加大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的比重,将投资方向集中于养老健康社区、医院、健康中心、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生产等。

从保险业内的小步创新,到行业外的大手笔资本合作布局健康服务产业链。健康险相关业务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吹起这阵投资春风的,是医疗改革进程的加速和养老、健康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139月以后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下称“40号文”)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下称保险“新国十条”)意义重大。

根据“40号文”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40号文”还明确提出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

保险“新国十条”则进一步阐述,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以前有的公司在探索,有的公司在关注,去年下半年健康服务发展的大方向性明确后,一些具体政策也开始明确。所以就不难理解保险公司纷纷将目光转移到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

保险新国十条鼓励做大养老和健康保险,商业保险将来会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将保险的业务价值链和整个国家的养老,特别是健康产业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就认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必须和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健康保险经营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上下游的产业链,如果没有产业链的支持,孤立的经营健康保险公司非常困难。

根据保监会公布数据,截至20149月,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1260.36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46.97%,不仅增速达到5年来新高,且远高于其他险种。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在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从年初的7.29%升至11.9%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布局健康医疗产业链主要有三大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与医疗机构或者健康服务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也是最常见的模式。第二条路径包括自建医院、参股医院或与医院签约特许经营。这一模式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尚未完全放开,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第三条路径则是布局移动医疗平台,这也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迄今,百度、腾讯、阿里等均在大手笔投入其中。

在健康保险经营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过度医疗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保险经营风险难以控制,保险公司就会出现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

目前保险公司与合作医院常态沟通主要是通过派驻驻院代表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达到扩面的目的,但并不能有效控制过度医疗风险。核心的问题在于,在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掌握强势话语权的大背景下,商业健康险因规模尚不足以影响市场,保险公司很难参与核心管理。相较来说,社保资金由于覆盖面足够广,尚能一定程度上推进对过度医疗风险的管控。

保险公司如果能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与医院结合在一起,或能与医院签约特许经营,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以前医改方向不明确,现在方向明确后,后续具体政策值得期待。相对于与三甲医院直接合作,通过移动健康平台这个桥梁,保险公司可以以最小的资金、更快的速度完成“客户——保险公司——医院资源”的对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受到多家机构关注。

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任何行业都会形成很大的冲击,肯定是值得关注和投入的领域。问题在于到底如何去做,如何将其和商业保险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

保险公司积极布局健康服务产业链条的背后,仍难免盲人摸象、运营模式尚不清晰的尴尬。一方面,医疗健康服务业专业性很强,且大型医院门槛高,控股或参股一两家大型医院所需资金可能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并没有经营大型医院或者医疗中心的经验,盈利模式不清。即便对一两家医院实现成功运营,保险公司还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解决对公司客户全面覆盖的问题。

自建医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保险公司在核心城市有一家医院给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可以示范效应。如果这样保险公司控股的医院数量较多,还可以形成医疗网络,例如客户到网络内医院就医赔付90%-95%,在网络之外的医院就医可能赔付80%-85%,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导客户到网络医院就诊,对提供增值服务和控制医疗风险均有好处。保险公司有能力参股投资建立医院的话,值得尝试和鼓励。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有限,保险资金参与创建医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是赢利点。

移动医疗平台虽然主打轻资产、快速布局,但移动医疗为例尚在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多是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点评、挂号预约、导医等一般性业务,还很难进入到真正的后期诊断、治疗等核心领域。

其次,目前我国医疗保健类APP产品已达2000多种,但大部分用户活跃度不高。移动医疗平台最终是否能够发展成为健康服务产业链上的“关键先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众多APP中谁将会胜者为王?这些问题对于投资方和合作方来说都意义重大。而保险公司如何通过一个并不成熟的互联网事物嫁接保险营销需求、增加客户体验,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保险公司参与健康服务业的热情应该鼓励。但如何成功参与健康服务产业,中国尚无可借鉴的模式,只有边摸索边创新,而创新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