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开发区与产业园

园区4.0:探秘“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下一代高新区发展模式

产业链咨询 2025.10.21

凌晨三点的西安高新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对一件航天发动机关键部件进行最后的打印测试。与此同时,贵阳大数据广场的服务器集群正以每秒数亿次的计算,支撑着千里之外的AI模型训练。

 

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动机的生动图景。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高新区的发展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其路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能级提升,更承载着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期许。

 

一、 格局之变:高新区产业生态从要素聚合迈向范式创新

 

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78家。以占全国约0.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4%GDP,集聚了全国超过80%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2022年度统计数据)。

 

这些数字标志着高新区已整体跨越政策驱动下的企业空间聚集阶段,进入以创新内生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发展周期。

 

当前,领先的高新区呈现出三大演进特征:

 

其一,产业组织方式从链式集聚升级为场域共生,不再是简单的产业链上下游招商,而是构建跨行业、跨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生态。

 

其二,核心驱动力从资源投入深化为制度赋能,通过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活知识、技术、数据等新要素的潜能。

 

其三,发展愿景从产业地标拓展为人本家园,将产业进阶与城市品质、人才发展紧密耦合,追求可持续的繁荣。这一系列转变,对十五五期间的产业发展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路径探索:三类标杆性高新区的差异化创新实践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一批先行者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其探索超越了常规的招商引资和政策优惠,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范式参考。

 

1. 合肥高新区:战略引领下的耐心资本顶尖机构双轮驱动

 

合肥的崛起,堪称一场基于深度产业研究的精准奇袭。其核心在于构建了战略产业智库+新型研发机构+国资耐心资本的决策与执行闭环。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合肥市在决策前期依托专业力量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深度研究,精准把握了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与技术路径。随后,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国资平台,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方式投入重大项目,并联合打造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顶级创新平台。

 

国开联产业规划编制专家分析认为,此举的本质是以资本为纽带,将地方发展战略与国家级科技力量、市场化主体进行了高效嫁接,实现了对关键细分领域的非对称聚焦突破。这种模式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前瞻性、专业化的产业研判能力和敢于担当的决策机制。

 

2. 成都高新区:构建双轨共振的都市创新型产业生态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体现了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双轨共振逻辑。

 

一轨是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打造从研发设计到中试转化的专业化、垂直化产业生态链。

 

另一轨则是系统性建设高品质的生活配套、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如高标准建设集研发、居住、商业、文体功能于一体的瞪谷谷片区。

 

国开联产业规划编制专家指出,这种产城人融合模式,有效解决了高端人才对事业平台与生活品质的双重需求,显著提升了区域的人才粘性与创新活力。其借鉴意义在于,产业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人才服务规划同步进行,将高新区从单一的生产空间转变为充满魅力的创新社区。

 

3.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全域赋能的园区运营与主动溢出的协同发展

 

面对空间资源约束,苏州工业园区的进化体现在两个层面:对内,实施全域赋能的运营模式,园区管委会的角色从管理者彻底转向集成服务商,不仅提供标准厂房,更构建了覆盖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市场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对外,主动实施创新溢出,与江苏宿迁、安徽滁州等地合作共建园区,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将整套开发运营、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的标准与模式进行复制输出,实现了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增值扩散。这种飞地经济的升级版,为先行园区突破空间瓶颈、后发园区高位起步提供了共赢方案。

 

三、 策略前瞻:十五五时期高新区发展的核心逻辑跃迁

 

基于上述实践,高新区在十五五期间的战略选择需实现以下核心逻辑的跃迁:

 

? 战略锚点:从追逐热点创造特色 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产业目录的宽泛,而在于能否在特定领域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产业生态位,打造独门绝技

 

? 运营内核:从政策供给场景开放 最大的吸引力不再是优惠力度,而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的真实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成为创新方案的首演地试验场

 

? 招商范式:从资源招商生态引资 重点展示的不再是土地和税收,而是完善的产业链协作网络、活跃的创新氛围和高效的要素配置能力,以整体环境吸引高质量要素自然汇聚。

 

这些举措的推广需因地制宜。中西部高新区可深入学习合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聚焦战略和基于深度研究的决策机制,但需建立与之匹配的风险评估与管控能力。

 

高新区都应重视成都和苏州经验中蕴含的软实力建设,即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生活品质来提升长期竞争力。

 

这些探索的长远影响,将推动全国高新区从孤立发展的产业孤岛演变为深度互联、各具特色的创新网络,共同塑造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骨架。

 

展望未来,中国高新区正从试验田迈向示范田。其成功将取决于能否持续进行制度创新和模式变革,从而在最需要突破的领域,种下希望的种子,培育参天大树。

 

关于 国开联 · 产业链咨询服务

国开联致力于打造全国性产业发展集成服务商,围绕产业链内涵主线,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实践产业链咨询服务10余年,拥有多地区、多领域的实战经验,服务内容包括:区域产业规划、新型工业化规划、园区发展规划与定位策划、招商引资专业服务、营商环境评价与提升优化服务,以及企业战略规划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编制等企业投资咨询服务。

 

关于 国开联研究中心

国开联研究中心是一家综合性的咨询服务机构,业务涵盖“产业链咨询、可持续发展、定制培训课”三大版块,专注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图谱、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ESG & 碳中和)、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和培训服务。成功案例遍及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连续获得客户信赖与委托。

 

官网:www.goclee.com

 

关注 国开联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

 

联系我们:0755-8324 7679

微信交流: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