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政策洞察与解读

《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

国开联产业规划研究院 2016.03.08

今年3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10大领域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第一步。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大致需要30年,分三步走,《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25》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将告别重化工工业的国民经济结构,向高端、节能、环保、高科技方向大步迈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路径,《2025》规划将进一步明确未来我国具有发展空间与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为我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亦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率与质量的作用。

从国际情况来看,德国的传统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德国,凭借其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较早地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低谷,其提出的“工业4.0”计划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谓先声夺人。美国则吸取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在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业”与“再工业化”。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不同类型的国家通过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其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与思路。

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20%,与美国相当,但却大而不强。但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大而不强”境遇的主要原因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效率利用较低等方面。但无论是从先进国家,还是从我国自身角度来看,工业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支撑作用与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而创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技术型人才的紧缺导致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从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而逐渐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的断层。

要实现《2025》的目标,应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结构调整方面,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应做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两手抓”。既要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技术与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也要加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对此,政府可采取培育政策措施,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业活力,建立与市场间的紧密联系。在我国制造业实力雄厚的长三角一带,可通过市场手段,推动形成战略创新联盟,凭借本地和周边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构建出一个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原文摘自《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有删减和编辑)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