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新能源新材料

“抱团合作”唱响节能环保发展主旋律

徐志涛 2016.10.17

发改委日前颁布的《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2.8万亿元,计划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元的环保企业。

 

手中资源是“秘籍”

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市场逐步开放,政策体系相继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成型,越来越多央企跨界节能环保产业,凭借自身强大的背景和雄厚的资本在环保产业市场占有重要一席,有效提升了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近年来国家对环境的重视与投入密不可分。与民营企业相比,央企有着许多天然优势。

 

央企自身需要节能环保,这就衍生出企业内部的节能环保企业,并逐步走向市场。以国电集团为例,火力发电企业本身就需要脱硫脱硝业务,再加上中国电力能源难以摆脱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现实需要,企业逐步从自身环保项目上延伸出来,涉足更多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

 

与此同时,央企自身的客户资源也成为其布局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利器。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葛洲坝集团为例,该公司通过原有水利项目中积累的水处理客户做文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技术探索的经验,迅速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

 

央企在已有客户资源、人才储备、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是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央企与民营、中小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拓展市场。这源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央企和国企跨界进入节能环保行业中,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类企业,多年从事的是供给导向的产业,但是节能环保行业是需求导向的市场,央企和国企在节能环保行业中,往往受到以往“思维定式”的影响,这就给某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带来市场机遇。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针对性,服务意识也更强,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执行效率更高。当然,这些都是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特有的优势,但这些企业也缺乏国有企业的优势,因此,从项目落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合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央企跨界节能环保产业的主旋律。

 

抱团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很多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收购海外企业,获得其技术和项目实施经验。

在这一点上央企同民企具有一定的竞争态势。首先,国外节能环保市场接近饱和,很多公司愿意出售自己的技术或者公司。因此,中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并不算高。再有,海外的技术拿过来,通常水土不服,需要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产品改良和技术创新。

 

收购、并购需要雄厚的资本,这是央企的优势。因此,这些央企愿意通过更多的并购,来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从而在创新力方面与民企产生了一定差距。不可否认,民企较之央企更具灵活性,因此二者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前景将不可小觑。

 

如今环保产业已经迎来整合、并购的时代,从公司规模来看,目前,全国有5.3万多家环保公司,数量确实很多,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还比较小。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央企进入环保产业,大企业的“磁力”将加速行业秩序的重构,这对环保产业而言是利好。

 

央企跨界并积极并购民营、中小企业,就是看中了未来环保市场中像循环经济、海绵城市、环境修复等旺盛的市场需求。

 

面对央企并购大潮,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有限的市场体量而言,节能环保的精细化服务将成为未来更高的要求,有些央企并不满足这样的需求,甚至是为了扭亏为盈才跨界节能环保领域。

 

“联合体”加速项目中标

2016年,中央财政引导设立的1800亿元国家级PPP引导基金,在环保产业引起广泛关注。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催生的环境服务业,与各地各级政府的市政规划密切相关,央企资源的优势更为明显。

以葛洲坝与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的污染治理为例,按照第三方治理模式,前者将在5年内投资500亿元。中国电建牵头,并与下属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了深圳市茅洲河(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标金额为123亿元左右。与央企组成“联合体”,可以在竞标、工程建设、项目运营中寻求更大机会。之所这样,是因为央企抗风险能力更被招标方看重。

 

未来将央企的品牌与技术优势和民企的活力相结合,在产业内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可以有效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节能环保领域未来可以走“央企+民企”的新型商业模式。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812日工信部《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到2020年再退出一批产能,国家将研究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有望带动更多央企涉足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新兴产业。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