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地区营商环境

共享单车的理性探索:从共治走向共赢

陈东升 2017.05.04

作为资本“宠儿”,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三公里”的需求,但随之引发的乱停乱放、占用道路资源等乱象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共享单车的发展已进入界定其公共服务属性、从共治走向共赢的“下半场”。

 

刻板印象:公共品只能姓“公”

共享单车是公共服务吗?或者换个说法,如果摩拜单车的投资方中有“国字号”企业参与,或者政府部门直接参与,我们还会认为它不是公共品吗?

 

国开联认为,判断共享单车姓“公”还是姓“私”,不是要看它的运营主体是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看它提供的服务是否有公共性。对共享单车提出监管原则,也需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公共服务不仅可以政府安排、政府生产,也可以政府安排、企业提供,市场同样可以参与社会性、公益性的事情。

 

事实上,共享单车确实承担了一部分公共品的职能。举例说,根据广州市政府颁布的《广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办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前期建设及设备购置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出资,具体由市政府统一确定。20156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财政预算调整中,有1.2亿元是“公共自行车项目提升推广资金”,按部署还会视情况考虑追加资金。

 

但是,在资本介入、“跑马圈地”之下,共享单车市场同样出现了乱停乱放、过度投放、拼命扩张等弊病。资本希望尽快吹高估值和退出的本质,也可能导致单车企业放松运营管理和质量风控,甚至可能“只管生不管养”。

 

面对这种创新,政府部门既要按捺住乱伸的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上场干;也要压抑住悸动的心,出现问题不能一扣或一封了之。

 

国开联认为,“宽思路”是政府对共享单车发展有非合同的软约束,多方参与制订“一对多”的管理条例,确定各自义务与责任,这适用人口多的大城市;“窄思路”是政府对共享单车发展有合同化的硬约束,中小城市可以与企业制订“一对一”的共享单车服务合同。

 

一方面,政府应该欢迎更多的非政府力量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设置进入门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多多思考,在这种新的合作模式下,如何与企业协商,与消费者沟通,我还可以做什么?我们彼此之间如何合作,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这恐怕是当下一些城市治理者更需要思考的地方。

 

在共享单车的起步阶段,其他探索更多还是交给市场本身。例如,对城市或地区如何实行共享自行车总量控制配额?配额由谁来制定和分配?配额的制定和分配又将依据什么?如果由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来承担,会不会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如果由某个行业协会来承担,岂不是违背了协会去行政化的初衷?

 

深层原因:自行车路权有待保障

共享经济让自行车回归了城市,却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难以寻找一个停放的公共空间。

 

2017421日,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拟控制共享单车数量,要求有序停放,可定位,有保险,企业在本市设立资金专用账户并由人民银行监管,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等。这是继深圳、成都、上海、南京之后,国内第五个城市发布类似征求意见稿。

 

其实,面对单车的投放和运维难,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引入人工智能,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摩拜推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魔方”目前已经在骑行模拟、供需预测、停放预测和地理围栏四大人工智能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未来,“魔方”还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状况是否属于故障车,以及日常雨雪、风速、PM2.5等。通过整合地域、时间、天气、运力、车型、人群及其他数百个变量因子,“魔方”能够预测特定地点未来某一时间的共享单车供给、用户需求、车辆使用频次、停放状况等,从而为运营提供指导,提升运营效率。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共享单车运营方开始尝试开放部分数据——包括基本的自行车数量、位置数据,到实时的空闲自行车数据,再到各个停放点之间的流动数据等。

 

国开联认为,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建立开放型、服务型、现代型政府的开始。未来这些骑行数据能在多大程度对政府开放,也需做好规定。同时,骑行数据简单分析后,企业对你住在哪里、工作单位在哪里,大体都可以做一些判断。规则也需对数据资源的开放程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做出规定。

 

事实上,这场关于共享单车停放权的大“吐槽”,究其深层原因,是多年的城市规划中,对自行车路权的保障严重不足。

 

只能转变现有土地的使用效率,用更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系统跟步行系统来承担更多的城市土地。现在单车停放的矛盾,恰恰提出了一个疑问:规划时,能不能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绿色出行?。

 

理性探索:“制造业+”更新升级

即便共享单车火了,自行车企业依旧要“两条腿走路”——拥抱共享单车这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物的同时,更要注重打响自己的品牌。共享单车不是简单地大规模扩大传统自行车的产能,而是要促进中国自行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的制造业服务化的新高度转型。

 

巨大的市场需求,确实为自行车生产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共享单车的发展不仅让自行车生产企业生产线全开,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零部件短缺的情况。

 

2017222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围绕“共享单车对行业的影响”召开了一场会议。部分与会企业代表认为,共享单车是一场盛宴,增加了自行车人口的出行比例,再现了“自行车热潮”,同时这也是高端运动自行车的潜在市场。

 

相反,一些企业代表危机感强烈,指出共享单车的风潮终将是昙花一现,安全、维护等后续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切不可盲目跟风。同时,还有部分企业代表表示,共享单车的发展还有待观察,看风向再做打算。

 

共享单车中,自行车品种大幅减少、质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边缘化等问题逐步出现。

 

未来两年,千万辆级别的共享单车订单有极大概率从“骤涨”转为“骤跌”,将对自行车产业链上各个厂商影响巨大。而自行车制造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如果盲目为共享单车扩大产能,过量投入厂房、设备、人力等固定资产投资,最终可能就会因订单的“骤涨骤跌”,而转化为难以消化掉的负担产能。

 

国开联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策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共享单车的发展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低成本购入和投放传统的自行车搞规模化竞争,导致不具有耐用性和智能化的自行车泛滥,使得城市面临海量自行车垃圾的潜在危险;另一种是自行车新制造。用新技术提高共享单车的分享率,即用耐用性技术提高单车的生命周期,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单车的服务频次。共享单车不是简单地大规模扩大传统自行车的产能,而是要促进中国自行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的制造业服务化的新高度转型。

 

更多相关资料,请详见:国开联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策略报告》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