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乡村消费

农村金融:万亿蓝海下,痛点如何破解

Jessi 2017.06.06

农村金融,一片3万亿市场的蓝海尚待开垦,在金领、白领、蓝领、学生市场逐渐被互联网金融攻陷之后,农民这一群体即将成为被瞄准的下一个对象。在这片万亿级别的蓝海中,风控和征信是难以撬动的两道壁垒,人才也是一大难题。

 

市场:尚待开发

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我国金融机构存款20%来自农村,但农业贷款只占全国金融贷款总额的4%,超过2万亿农村资金流向城市。不过,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以及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这片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城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这是农村金融得以火热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截至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仍属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业银行。对此,国开联认为,这或与正规的金融机构地位稳固且强势,同时富有控制力有关,但正规金融机构存在供给与需求契合度不够、风险敞口小、贷款集中于优质(农村企业)客户等缺点。鉴于互联网金融具备的长尾效应、超越空间、报酬递增等特征,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及用户的可获得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指出要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但事实上,能够真正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目前,仅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农村企业和农户贷款难很大程度上掣肘于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对信贷和金融交易而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经营成本及农村居民征信数据的难以获取等原因,部分商业银行逐步减少对农村建设的支持。

 

毋庸置疑的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要想获得农户的征信数据,并不简单。传统的种养殖客户,长期生活在一种非正式、非标准化的环境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没有严苛的标准可以去衡量他们的收入,但这并不代表此类用户的信用状况不好。而这也就为互联网金融入局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机会。

 

国开联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策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2月初,涉及农村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数量有335家,而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2388家,占比14%。其中翼龙贷、沐金农、农分期、什马金融、希望金融等平台专注于三农服务,已成为探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痛点:风控、成本和人才

农村市场的极具复杂性,使得大部分正规机构在布局农村金融之后直面难题,互联网金融机构亦是如此,其中风控的难度最为明显。

 

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单位小、农民征信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当下的农村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即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难题。

 

对于所有布局农村金融的平台而言,现存的征信系统中几乎都缺乏有效的乡村个人借贷信息。央行征信系统号称覆盖8亿人,但真正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人群仅为3亿。目前农村人口约有6.7亿人,而乡村征信群体和这3亿人之间的交集几乎很小很小。

 

风控是每到一个农村地区都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一个新的环境,加之每个农户情况各异,以及农村本身的生产和生活之间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等因素,因此,平台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因地制宜地搞出一套风控标准。

 

此外,畸高的成本也是平台面临的共同问题。农村大都是小额信贷,农民居住分散,发放和收回资金的人力成本比较高。现在仍处于布局农村金融的初期,农村金融的反欺诈系统和信用评估系统的搭建和完善,需要垫付巨额的成本,包括技术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平均每月支出达上千万元。不过,巨额成本支出,并非只是一家平台所面临的痛点,这似乎是当前所有布局农村金融的平台必经过程。

 

而除风控和成本之外,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其实在农村金融这块是没有人才队伍的,在金融机构中找不到合适的人能在农村金融的场景中加以利用,平台自己培养人,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人才也是个难题。

 

征信数据的缺失,巨额的成本支出,人才的供不应求,俨然成为互金平台布局农村金融的拦路虎,但偌大的市场,谁也不会轻言放弃。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家平台虽没有一夜暴富,但也有入局者已然尝到甜头,而这些甜头足以让这些玩家深信这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值得继续深耕。

 

措施:线上与线下风控

玩家们早已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嗅到商机,因此,他们势必想尽一切办法,拿出应对机制,在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从当前来看,部分平台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机制。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城市里运用的标准化框架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估的方式不再适用,农村更讲究熟人信用,这就使得农村金融评估对象具有所处环境封闭性、经营业务简单性、金融风险单一性等特点。因此,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农村互联网金融而言,需要建立全新的风控模型,而“线上+线下”则成为了各家平台主要的风控手段。

 

希望金融在线上借助新希望三十余年的产业大数据以及外部接入数据,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订单、发货等真实数据提供融资。而线下部分,则组建了一支对农村农业有深刻理解的互联网金融团队。对借款人的人品品行和借款用途进行考察和验证,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确保资产的真实性和优质性,减少风险的发生。

 

与之相似的是,沐金农也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不过,该平台在整体运营过程中更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他们开发出一套信贷业务全流程线上系统——“耕苗系统”,该系统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约束与管控信贷员在线下的操作,另一方面,信贷员收集资料时可以流程化、标准化在手机APP上操作,效率会得到提升。

 

严格的风控审核,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甄别出优质的借款人,那么,在获得借款人之后,如何确定是否向用户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

 

山水普惠采取的机制是“交叉检验”。张翼称在这个机制中,山水普惠有两条线,其中一条是客户服务团队,主要负责对客户的服务和维护,以及信息的采集。另一条是风险控制团队,主要负责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判断,进行交叉检验,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而风控人员通过对客户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以及生产经营状况,负债状况等信息的审核,就能客观的推算出是否给客户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一家平台能在朝夕之间脱颖而出。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到队伍之中,而先行者的不断探索,也将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不过,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人才可控,并在这片尚待开垦的蓝海中,赢得自己的用户,还得依靠各家平台深入田间小径和农户,从实践中找到答案。

 

更多相关资料,请详见:国开联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策略报告》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