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生命健康

“养老产业+PPP模式”势在必行

刘文杰 2018.03.1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演进,使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PPP(公私伙伴关系,即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因其独特的优势应成为大有可为的一个创新重点。

 

发展养老产业是民生的需要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揭示,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年儿童比重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严峻挑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牵涉到整个家庭,会影响儿女的工作、孙辈的教育。支撑养老的产业包括医疗服务产业、生活服务产业、家庭年轻成员的教育产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产业等等。养老方式并不仅局限于传统上的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式的机构养老,还有社区养老、园区养老、养生养老一体化的养老小镇。以上都会涉及公共工程、基础设施乃至连片开发。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其水平的升级提高无疑是民生的需要,其中积极运用PPP的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倒逼PPP创新

传统上,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一直都居于主导者地位,然而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以税收方式筹资来支付公共服务相关的项目建设开支,往往资金紧张,继而导致供给不足。而以政府债务方式融资支付公共服务,往往导致代际负担不公和债务风险的累积。二是财政统筹拨付的难度较大。从纵向上说,上级政府一般而言很难细致了解下级政府的真实需求;从横向上说,地方政府间“争先恐后”的竞争现象又可能加大原有的区域差异和不平等。要满足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需求,无疑需要大量资金,仅靠财政支付无法实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和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被激活,要求充足、公平、托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的社会压力趋于升级,须在供给机制上寻求创新。

 

现阶段,政府亟待拓宽传统筹资、融资渠道和提高资金使用的质效。因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合乎逻辑地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是老龄化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通过PPP的模式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其意义又绝不仅限于融资模式,它还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匹配于国家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创新。

 

PPP的优势来源于制度机制创新

PPP作为一种制度机制创新,通过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提质增效,在伙伴合作关系中可形成公共工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中的综合优势。

 

第一,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在PPP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建设和运营都必然存在的风险因素,是由合作伙伴以优势互补的分担机制共同承担。即由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分别牵头处理最适合于由其处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式的风险分担的另一个侧面,就是利益的共享,体现为共赢、多赢的激励兼容机制。之所以说PPP的作用绝不限于融资模式的创新便缘于此。

 

第二,因机制创新而产生的“1+1+1>3”的绩效提升。由于PPP的机制创新特点是强强合作式优势互补,所以会产生政府、企业、专业机构 “1+1+1>3”的绩效提升的结果。在PPP框架下可发挥伙伴间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合理分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方式提升合作效率,实质上共享了彼此的专长、专业技能和知识,必然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效率和合理性。大量的PPP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机制性的绩效升级用于发展养老产业所必须做的建设项目,可使好事做实,实事做好,建设加快,质量提高。

 

第三,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合法性”。PPP可以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总体水平的同时,增进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增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合法性”。总之,政府如果能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养老服务,可以在融资、管理、治理等多个方面带来绩效提升。

 

更多相关资料,请详见:国开联发布的《养老项目PPP模式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2018年版)》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