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生命健康

从制造到智造,中医药产业亟需转型

戴茂文 2018.07.20

继《中医药法》颁布之后,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在政策持续加持下,我国中医药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中医药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医药理论虽然处于先进水平,但技术层面相对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智能化生产线还很少。因此我国中医药“制造”亟需向“智造”转型。

 

中医药产业政策陆续出台

201871日是《中医药法》实施满周年,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央和地方在促进中医药发展方面,陆续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大大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效应凸显。而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未来中医药产业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市场空间。以中医诊所发展为例,原国家卫计委于2017922日出台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并于2017121日正式施行。截至2018611日,全国备案的中医诊所已达3536家,与去年全年的中医诊所开办数量持平。

 

此外,中药新药的研制和生产也获得了系列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已建成专门的中医药科研院所96个,科研人员1.5万人;设立了87个中药筛选、GLPGCP临床研究中心;建成了2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成立了14个国家级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为鼓励医疗机构配置和使用中药制剂,2018212日,原CFDA发布了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在政策持续加持下,中医药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中医药质量提升需推进智能制造

不过,在看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要认识到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质量和工艺依然不足。如我国中医药理论虽先进,但技术落后,尤其是在中药生产领域,工艺制造较粗糙,质控水平低,大部门中药生产线只实现了机械化或者自动化,无法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此外,受质量均一性及标准化瓶颈制约,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加强中医药系统性研究,夯实药效药理基础,提高中药制造水平。

 

中医药“智造”需关注四大方面

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中药成分复杂,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应构建符合药物基本属性、基于药效成分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中药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准确监控功效成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

 

2、建设中药材交易互联网平台

通过搭建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的公共交易平台,打造中国数字本草的价格指数、质量标准,使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都有畅通的交易渠道,保证中医药产品源头的可追溯性。还可以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转变为药农,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果。

 

3、发展和运用中医药大数据技术

构建中医四诊过程数字化以及人体健康状态实时动态收集的可穿戴技术体系,建立中医药大数据汇集、存储与管理利用的综合平台,形成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库与中医药知识库,建立中医药数字信息的标准与规范,研发中医药大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中医药大数据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体系,形成基于生产智能制造体系的中药生产管理数据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提升企业资源配置优化、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4、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

改变原有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中药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利用生产企业积累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数据,采用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充分剖析、理解生产过程,通过辨析技术确认影响质量的关键工艺节点和关键参数,在生产中加以精准监控和自动控制。采用生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实现中药提取物的数字化生产。

 

更多相关资料,请详见:国开联发布的《中医药产业投资价值与未来趋势报告(2018年版)》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