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未来产业

画廊业须坚持合理的产业化定位

2014.03.03

起步仅20年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日渐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占据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同样是从事艺术品交易的画廊,其经营状况却是几遭重创、举步维艰,关门歇业者不在少数。

 

2006年以来,我国专业性画廊稳步增长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2007年上半年,中国画廊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为1.38万余家。经过2009年严酷的市场环境,画廊数量下滑至8700余家,这种下滑局面一直持续。2011年我国画廊总数量为1649家,主要分布于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是我国画廊业的主要聚集区,北京地区的画廊有721家、上海地区有256家。2012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降速,市场交易总额为1784亿元,同比2011年下滑15%.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442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总额为460亿元。

 

从画廊市场交易情况看,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为3600亿元,其中画廊业(包括网上画廊)市场成交额为100亿元左右,只占市场总额的不足3%;2012年,已达到3106家的画廊总数却远不敌300家拍卖企业的成交总额442亿元。

 

相比较国内艺术市场画廊业的惨淡,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的国外画廊业已形成成熟的体系,并能良好地发挥其艺术品价值的发现职能。除了画廊协会对画廊资历的严格考察,着重诚信和专业素质的考核外,画廊自身也注重品牌的发展,坚持长期投资和开发,排斥现买现卖的短期经营,并与艺术家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必要职能。

 

在中国,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国际游戏规则执行不下去,画廊似乎被拍卖行“越俎代庖”了。从艺术市场经营的角度讲,画廊经营才是一级市场。可是现在有一大部分买家、收藏家不去画廊买画,而是去拍卖会或者直接去画家家里去买。结果便是:画廊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局面,为当代画家做市场定位的能力逐渐淡化,而失去二级市场高端意义的拍卖行,也沦为一个“大卖场”

 

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核心,中国画廊业似乎正在被这个市场“边缘化”在画廊业具有代表性的798艺术区也遭遇了寒冬,从艺术区到商业区的转变,看似热闹非凡的798在经营上也面临重重困难。最近几年,798出现一个“逆淘汰”现象:就是好的被淘汰出去,差的被吸收进来。业内人士透露,“学术的、艺术探索的空间机构没法生存,只好撤出,一些低端的画廊、礼品店、艺术设计、陶瓷店都进来了,798正日益变成一个产业区。好的画廊也一家家退出,德国的‘空白空间’、意大利的‘麦乐(音)画廊’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端油画画廊和商业店铺”

 

画廊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有:代理运作模式;画廊 画家模式;画廊 作品模式;画廊 活动模式。但是并非所有建立在此模式上的画廊都能存活下来。太和艺术空间1月曾举办“象·外--吴强行走日记”展览,此次展览独一无二的销售方式引起业界关注。该展览中有一条销售方式:“所售作品一年后退还,公司负责加价10%收回。”这种敢于晒其经营模式的做法以及独特的销售方式得到了藏家和市场的认同。

 

画廊经营艰难的外因一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二是与画廊相挂钩的同属艺术品产业链条上的拍卖行、艺术家、收藏家对画廊造成的“外伤”内因则主要体现在画廊自身各方面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内伤”

 

在如今竞争愈加激烈的行业环境当中,明确的经营定位的确立可以算是一个画廊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画廊虽然受困于拍卖行和艺术家挤压之间,但是仍需坚持有力的市场判断、合理的产业化定位

 

来源:国开联产业研究院 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编辑:Jessi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