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国开联 2020.07.21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的带动作用,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和组织管理六个方面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其中在加大创新力度中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等。国家高新区新政的出台,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国家高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国家开发区自1988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2019年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总体营收达38.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4.8万亿元园区生产总值达12.2万亿相较2015年增长了51.2%,占我国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1.7%上升至2019年的12.3%,增长了0.6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

具备多重优势,高新区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不断凸显

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集聚创新人才、发挥创新示范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资源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当前全国169家高新区贡献了全国1/3的研发投入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也明显高于区外企业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依托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集聚,高新区也是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主要承载地,武汉东湖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中关村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都是脱胎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孵化,成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的代表,有效弥补我国产业结构的短板。此外,资本市场对高新区高技术企业关注度高,创投、风投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在园区科技创新企业上的投入,有效促进资本市场反哺实体经济,提升了资金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

新政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速,以点带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从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创新协作、区域对外开放、区域营商环境等维度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是园区和区域发展的根基,但在产业发展中,无法面面俱到,《意见》提出根据各个高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即立足于区域基础基础条件,发挥区域内高新区的比较优势,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此可以避免园区的同质化发展,并形成区域多元化品牌体系,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同时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联动新兴产业发展,超前布局未来前沿新兴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

园区创新协作,《意见》中将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作为重点之一,当前我国已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已经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区域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新区作为区域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区域推进对外开放协作的重要窗口,在新政的推动下,高新区将积极探索发展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区域合作机制,并依托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渠道打通区域数据流通,以此高效整合区域要素资源,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区域对外开放,《意见》提出加大高新区和园区内企业走出去力度,依托高新区建立国际合作园区和海外创新中心等,有利于高新区进一步提升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大区域对外开放的同时,拓宽区域衔接全球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渠道的同时,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目前深圳高新区已经在全球设立7个海外创新中心,成都高新区也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结对建设首个姊妹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休斯顿建立海外创新中心衔接海外人才的引进。 

营商环境优化,《意见》以改革为强力引擎,从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服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设绿色生态园区五个方面推动高新区改革营商环境。各项政策的落实将为企业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塑造区域产业发展和对外招商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随着《意见》的落实和推进,国家高新区将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供给侧改革。除了《意见》中提到的措施外,政府也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企业在区域增长极的建设中“当主角”,优化政企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和创新发展。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