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政策洞察与解读

解读:《安徽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政策》

国开联 2020.08.07

《安徽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

解 读

 

2020年4月

 

一、政策背景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工智能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蓬勃发展态势,研发攻关、产品应用、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系统推进,特色明显的产业生态初步建立。根据第三方机构测算,2019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国声谷”成为全国首个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给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8年以来,我省出台了《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等政策文件,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为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速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我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

二、总体考虑

(一)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当前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研发攻关瓶颈、创新资源分散、集聚发展不足、企业实力偏弱等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

(三)加强改革创新。摆脱固有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推出产融结合、试点示范等一批集成创新,力争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要内容《若干政策》主要包括十项政策

(一)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提供支撑。二是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二)建设支撑平台。一是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开源和共性技术平台。二是建立合格平台服务商目录和评价制度,以3年为一周期,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分档奖励。

(三)支持项目建设。一是制定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重点产品导向研制目录。对智能传感器、高端智能芯片、智能制造装备等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补助,对特别重大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二是鼓励各市制定专项政策引进导向目录内的相关项目落户。

(四)推进应用示范。一是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企业研发产品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方案推广,每年择优评选10个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予以授牌并给予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二是加强协同创新,培育市场化、网络化的“皖企登云”创新服务生态体系。

(五)推进数据开放。一是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二是鼓励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面向教育、医疗、交通、环境、金融等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的行业数据开放共享示范中心。三是根据数据贡献者数量、共享数据的规模及质量,择优评选总数不超过20个、每年5个左右的行业数据开放共享示范中心并授牌。

(六)加快产业集聚。一是制定实施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打造以智能基础软硬件、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解决方案大赛。三是将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纳入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建立省级人工智能计算资源共享名录。

(七)建设国家级试验区。落实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八)加大基金支持。一是加强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与人工智能企业对接,通过领投、跟投等多种方式,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成长壮大。二是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母基金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鼓励各市引进、设立相关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九)加强行业服务。一是组建省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提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等决策咨询。二是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人工智能领域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加强合作交流。     

(十)强化人才支撑。一是落实科学中心人才10条”,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纳入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二是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三是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四是鼓励企业、行业服务机构等培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