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医药健康

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与传承之路

Levi 2021.07.13

2021年7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根据国开联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中成药、中医药配方颗粒、中医药日化用品等中医药制造以及中医药文化、中医康养旅游、中医健康管理等细分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中。已形成安徽亳州、江西樟树、河北安国和河南禹州四大主要集聚区,同时在国家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以中医药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也不断涌现。


四大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方案》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四个方面提出11条建设目标,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25年,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方案》强调要建设 30 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根据国开联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67,239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6%,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数量有待提升,随着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医药人才发展仍有待大力培育。


先进的中医诊断设备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据国开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医诊断设备数量现已覆盖全国各大中医医院。中医电针治疗设备、中药熏洗设备、中医电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医康复训练设备及煎药机等中医诊断设备在2019年全国范围内均已有1万台以上并均呈现增长态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服务需求。


各地布局全产业链,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目前,商务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以中医药相关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和文化等领域服务出口为特色的中医药企事业机构的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共17家(首批)。主要分布在10个省份,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尚未布局。


为加快省域内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方案》提出要建设35个左右、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高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参与救治能力和危急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带动提升区域内中医疫病防治能力。因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医药,未来行业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此外,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需依托当地省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等基础建设用地,亦需加强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的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诊断设备的研发等各方面支持力度。


中西医创新结合是未来发展道路

《方案》指出目前中医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且中医药特色发挥还不充分,尚未形成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需中西并重,特色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也指出,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所长,应坚持优势互补,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国开联观点:


近年来,国务院、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中医药相关文件,从国家战略角度上体现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关切,反映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的时代需求。


本次《方案》的出台,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标,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在中医药领域,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和要素配套的完善,将出现品质更加优良的产品,带动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


观点

推荐阅读